SOSO电视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://www.sosotv.xyz “惠”,隐蔽而强大的“好意”,让说服力无声无息|模糊谈判力第八篇 这是桔梗在“谈判思维”的第680篇推文。 全文共2383字,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。 1引言 最近的三篇推文,我们一直在聊“惠”字的影响力。 所谓“惠”,即“互惠”,尤其是率先付出的人,会造成对方的心理亏欠,从而产生说服力。 前几篇的例子里,我们看到了, 商场里,免费提供食物品尝的方案; 快餐店里,进门就送酸奶的方案; 两国谈判里,率先提出撤军的方案; 这些都是率先付出的“惠”,就像一个“礼物”,它们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。 然而,这些“惠”的痕迹都很明显,接受者在接受“礼物”的一瞬间,就可以意识到对方的意图; 也能明白对方在迎合自己; 但这依然不影响“惠”的说服力。 要知道,还存在着另一种“惠”,一种非常隐蔽的“率先付出”。 看一个例子, 美国残疾退伍军人组织(DAV),自1920年以来就常年通过募捐方式帮助残疾退伍军人家庭。 他们一开始募捐的方式很简单,就是寄一封信,介绍DAV组织的情况,并恳请收信人捐款。 但是,这样的募捐方式并不理想,收信人的回信率大约只有18%。 于是,他们寻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研究者的帮助,希望能改善这个情况。 研究者们为他们想了一个方案; 在这个方案里,随信件同时还寄出了一个定制的地址标签; 这个标签上,注明了收信人的名字、地址、并预先涂胶,方便收信人回寄; 当然,除了地址标签,还有准备好的回寄信封,事先填写好的邮寄地址,等等; 有用吗? 这个方案让回信率提高到了35%,相当于之前的一倍! 为什么? 研究者的解释是,这些细致的准备,也是一种“礼物”,也算一种“惠”; 但仔细这些礼物似乎和免费食物比起来,有着一个根本区别; 当我们走进商场,走进餐馆,免费品尝的食物,本就是我们的需求,是我们想要的东西; 但这些地址标签、信封,又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,怎么就算“礼物”了呢? 2好意 我们依然在“模糊谈判力”这个系列推文在,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实验。 为什么文首那些根本算不上“礼物”的“惠”,也能产生说服力呢? 因为它们算是一种更隐蔽的“率先付出”,我称之为, 好意。 率先帮助回信人,准备好回信的一切,大大减少了他们回信的一系列操作准备,这就是一种“好意”; 尽管在回信人看来,他们并没有主动要求或渴望这样的“好意”。 人们常说,“这是我的一番好意!” 但人们只是意识到了,“好意”很难拒绝; 却常常忽略了,“好意”也会让人产生亏欠,从而被强力说服。 尽管大部分时候,对方的好意,其实本来不是我们主动提出的要求。 那些收到信的人,就是这样被说服,提高了回信率。 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者们,曾经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。 实验工作人员,名叫“乔(Joe)”,在这个实验里,乔会尝试把抽奖劵卖给实验对象; 实验开始前,乔不会透露自己的目的,而是先和实验对象在一起,聊一些艺术和生活,熟络关系; 随后,乔会找个机会离开一会儿,当他回来的时候,手里拿着两瓶可乐; 乔会对实验对象说, 我渴了,去找喝的,顺便帮你买了一杯。 很显然,这是一份“好意”; 实验对象本来并没有想喝可乐的念头,但看到对方已经为自己多买了一杯,如果不要,既浪费,又显得很没礼貌; 于是,“好意”便被收下了。 接下来,乔会尝试请求实验对象购买自己的抽奖券,理由是,只要购买足够数量,乔就能获得一辆车的奖励; 结果你当然猜得到,接受了“好意”的实验对象,要比没有拿到“好意”的人,多买了一倍的奖券。 这样的“好意”,就是一种十分隐蔽的“惠”; 它符合“率先付出”的逻辑,也拥有强大的说服力; 只不过,它更加无声无息。 你不妨留意一下,有经验的老销售上你公司拜访的时候,通常都会多拿一杯咖啡,对你说, 哎呀,我一大早不喝咖啡不行,顺便帮你买了一杯。 你要明白,这份“好意”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,它会在心理上悄悄地支配你; 而你甚至毫不知情。 3老家的一次经历 “好意”,是“惠”的一种悄无声息的变形。 前两天因为奶奶的去世,我刚刚回了趟老家; 一次打车的经历,让我对“好意”的说服力,有了更深的认识。 那一天,我叫了一辆出租车; 上车的时候,我碰巧接了一个电话; 车开后的两分钟内,我一直在讲电话,而出租车司机却有些焦急地看着我,似乎欲言又止; 我明白他要干什么。 因为YQ期间,这个城市要求乘客上出租车就要扫“JX码”,而我的手机正好在打电话不能扫码。 挂了电话之后,我便有些不高兴,对他说, 急啥啊?这就给你扫。 司机师傅似乎很委屈,赶忙解释, 大哥,我没办法,因为最近有一些社会闲散人士就是用“上车打电话”的方式不扫码,车到地方了,他电话也没挂就直接下车了,然后举报出租车没有扫码...... 司机脸上露出了苦涩的笑容, 你知道我要罚多少吗?五千块!车辆扣留七天!我干一天出租到现在才260,扣去份子钱100,油钱60,还剩100...... 我突然意识到,这位司机师傅其实默默地为我承担了风险,尽管我知道我自己不是那种人。 他完全可以不开车等我打完电话,或者中断我的电话要求我扫码,但他并没有这样做; 这种非常特殊的“好意”,瞬间让我产生了愧疚与亏欠。 接下来,司机师傅又告诉我,他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学,而今年的YQ又雪上加霜, 我就跟我闺女说,爸爸努力了,尽管还是不够学费,但爸爸只能挣这么多...... 不一会儿,我的目的地到了,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大脑正在被“惠”影响着; 车费是7元(老家打车非常便宜),我拿出手机扫了20元给他; 司机师傅万分感动,拽着我的手跟我说, 大哥,你记下我的车号,以后在街里看到我,我随时免费拉你! 回到上海后,我依然饶有兴趣地想着当时自己的行为; 我为什么会回馈20元给他?(当然20元也不算多,尽管将近是车费的三倍) 那是一种莫名而隐蔽的说服力,在推动着我。 4小结 值得一提的是,今天内容的背后,依然能看到“模糊谈判论”的影子; 分类、二元、语言、极端; “惠”,就是“亏欠”的本质,也是二元差异的极化; 当我们尝试画出一个分类,他向我付出Vs我没有回报,人们的大脑迅速二元化; 当“好意”没有出现的时候,这个分类对我们来说就是模糊的,没有说服力; 当“好意”产生,它越是无声无息,人们脑中的亏欠也会越发极端; 说服力的流动,再次从模糊走向极端。 这里是“谈判思维”! “模糊谈判力第八篇”待续 ---桔梗(839239@qq.com)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